观察: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救赎”(图)
本篇文章1967字,读完约5分钟
曾经凭借价格优势在国内外市场打了一场血战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突然发现自己被现实推到了生死边缘。对于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应对外资影响的最佳方式是坚持自主创新,力争做大做强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当地零部件制造商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迅速丧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中国制造零部件的出口成本增加了16%,中国零部件的制造成本也不再低。
令零部件供应商担忧的是,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降,许多国际买家将注意力转向越南、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价格优势更大的国家和地区,这使得严重依赖国际采购的供应商陷入深渊。这不仅仅是一个误会。160亿美元的大订单已经被搁置。中国制造已经被边缘化,其成本优势不再。不久前,类似的恐怖标题出现在一些国内媒体的重要版面上,这些报道中引用的事实都来自全球咨询公司pac Group。
据其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北美三大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额比最初预期下降了80亿美元;到2010年,将减少160亿美元(约1100亿元人民币)。如果数据属实,数千亿订单丢失,将对中国汽车制造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业界担心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
经过一系列追踪,数据发布者不得不承认数据不合理。这些数据并不是跨国公司在华采购量的直接减少,而是根据跨国汽车公司公布的预期采购量与2005年实际采购量之间的差距计算出来的。
事情终于有了眉目,这是一次侥幸成功。但这也让人反思:即使数据结论有错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可以放松一下?亏损的市场现在做出口生意越来越难了。许多零部件供应商非常沮丧,显然感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税收政策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油价上涨导致的物流成本上升是影响中国零部件全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跨国汽车公司开始对在中国采购犹豫不决。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跨国公司在华采购结果并不像最初预期的那样乐观,近80%的公司未能实现在华采购量和成本降低的目标。一个确定的事实是,跨国汽车公司的采购基础正在逐渐转移。
据报道,菲亚特集团在印度新德里开设了全球采购办事处。预计2008年将购买价值3000万欧元的备件,并计划到2010年将这一目标提高到2.5亿欧元。
宝马将在新德里设立一个国际采购中心,采购汽车零部件、it软件和汽车工程服务。该公司目前正在与一些当地的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谈判,以扩大在印度购买零部件的渠道和品种。不久前,该公司刚刚在印度购买了少量汽车喇叭和门把手。担心边缘化[br/]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近500家外商投资零部件企业,包括伟世通、博格华纳和德尔福在内的跨国供应商无一例外地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的竞争中,中国的大多数供应商越来越被边缘化。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几乎所有的核心零部件企业都被跨国公司以独资或控股的形式完全垄断。据统计,外资已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60%以上,而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一些专家估计将达到80%以上。此外,在汽车电子等高科技产品和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高达90%。
随着外国零部件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加深,本地制造商的生存将受到进一步挤压。大多数本地零件制造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即使一些企业生活得相当好,他们的产品仍然停留在低端或边缘。然而,核心零部件市场几乎由外资企业主导。一旦失去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这很可能意味着当地的零部件供应商将被空.淘汰谁将拯救零部件行业?
面对大规模袭击城市的跨国公司,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希望获得一定的政策保护。现行的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合资企业有持股比例限制,外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0%。然而,零部件合资企业没有明确的股份比例限制。由于没有股权限制,外资企业往往采取先合资后独资的方式。如果不实施某些限制,当地零部件企业将变得更加被动。
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能加强,而且很难倒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晓宇近日表示,未来中国汽车合资企业将打破50: 50的股权比例限制,外资的股权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汽车合资企业就是如此,更不用说零部件公司了?
那么谁来拯救零部件行业?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只有进行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才能摆脱生产、技术和研发日益边缘化的局面。总之,挽救零部件产业取决于企业自身。
对于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应对外资冲击的最好办法就是坚持自主创新,力争做大做强。从目前的压力来看,它揭示了在中国制造和在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自主创新和对外技术合作并不矛盾。地方零部件企业应利用一切手段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避免简单的抄袭。同时,在没有价格战的情况下大规模地进行。总之,我们只能靠企业本身去争取最好的,而壮大自己是永恒的主题。
标题:观察: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救赎”(图)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3813.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