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明:本土零部件企业 质量控制很重要
本篇文章1552字,读完约4分钟
在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徐长明先生就中国零部件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发表了演讲。以下是一份发言记录:
许昌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我很高兴今天能和你分享我对备件的看法。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和你交流。
首先是机遇;第二,挑战;第三:对策。
从机会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的品牌有三个机会。首先是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这是最大的机遇。二是自有品牌汽车比较带来的机遇。第三,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三个方面。
让我们先看看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国内市场,另一个是我们的出口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我们判断从现在到2020年,商用车的增长率将在9%到10%左右。这个判断有三个基础。第一,我们的经济在未来十年将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据初步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仍可保持在9%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来自两个驱动力,一个是工业化,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另外,从城市化来看,所谓的城市化就是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城市化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从2006年的43.9%增长到现在的46%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到60%。农民进城后,生产效率会提高。一个农民在土地上的年产值为10,000,汽车工业的人均产值为300,000,这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第二,未来10年,我们的交通密度将会相对较高。所谓的运输强度是指单位gdp对应的货运量。这种强度主要来自两个原因,一是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而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交通运输的强度较高。左边是2007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煤炭分布。86%的煤炭产量在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仅占14%。当我们的钢产量占68.5%的时候,我们就要把煤从西部运到东部,然后经过提炼后运到西部,这样运输的强度就更大了。
此外,它还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有关。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初级生产和二次生产,特别是当良好的二次生产推动经济增长时,运输强度相对较高。一旦我们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主要是由第三产业带动,交通运输将会很低,只有工业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交通运输。因此,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现在占50%,在未来几年内很难改变。我们一直呼吁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事实上,自2002年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却逐年上升。只要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发展,就会有货运量。
第三,我们有五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空航空、管道和水路运输。我们横向表示的是所需的运输时间很短,右上角的要求也很短。单位体积的高价值是运输,左下角的铁路和水路运输主要运输大量的材料、煤、谷物等等。在中间,数量大、范围广的主要是公路运输,如家用电器、食品、水果等。这些都是通过公路运输的。中国已经规划了7918工程的国家公路网。这项计划完成后,我们的公路网密度与美国的差不多。竣工后,我们修建了7918,其中7条从北京出发,9条从东西向18条线路出发,总长180,000公里,这些线路加起来非常庞大。这使得我们的道路运输竞争力提高得更快。这样,我们说经济发展可以带来货运量的快速增长。这一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将由公路运输分享,这将导致我们对商用车辆的需求相对快速的发展。
国内市场也有乘用车。我们判断,2020年乘用车市场将增长更快,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是每年10%,乘用车是每年15%。这一判断主要基于R值,即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倍数。当这个倍数达到3左右时,就是一个国家大规模推广汽车的时候了,这已经被汽车领先国家所证明。我们用韩国和日本的例子来说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达到3r,而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达到3。达到这个值后,1000人的汽车拥有量开始迅速增加。
上一篇:中国会成为路虎第三大市场
标题:徐长明:本土零部件企业 质量控制很重要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4203.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