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合资:长安福特首探重卡
本篇文章1936字,读完约5分钟
近日,本报独家获悉,福特已与长安汽车集团达成协议,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接管太原长安重型卡车,正式进入中国重型卡车市场。
据编辑了解,福特和长安对此事处理得非常低调,既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也没有发布详细信息。“此时双方的合作方案还在进一步协商中,不便透露信息。”知情人士告诉编辑。
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5月6日,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率队来京会见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斌,就太原长安重型卡车未来发展规划交换了意见。此前,徐斌会见了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欣里奇..
在与李的会谈中,徐斌表示,“集团公司一直在精心规划,积极推进长安重型卡车的发展”。李还预计“集团公司将有更多的项目,来陕在进一步实现重型车目标的基础上加快发展”。
自2007年长安接手太原重型卡车以来,公司在重型卡车领域的情况并不理想。2010年上半年,太原重型卡车利润总额为-167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7%。如何盘活重卡领域的资产,一直是长安的“心病”。
2010年,长安与包括大众在内的全球多家汽车公司就合作开发重型卡车商用车进行了谈判,但无果而终。2012年,在福特大力实施中国战略的背景下,长安和福特在重卡领域找到了新的合作点。
合资股份的比例是50: 50
据编辑了解,福特和长安在重卡领域的合资份额比为50比50,太原长安重卡将通过引进技术和产品,将福特重卡车型引入中国市场。
事实上,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的强劲发展趋势,使得福特从进入之初就计划推出卡车业务。2005年,业内传言福特将通过江铃汽车的分销网络推出重型卡车产品cargo,原计划2007年下半年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此时,长安汽车,这是在空白色时期的重型卡车领域,也在寻找机会进入。2007年,长安汽车集团重组山西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太原长安重型卡车,重点生产各种自卸车、拖拉机、道路运输车辆、汽油车、专用车。
当时长安重型卡车制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三年内销量突破1.5万辆,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跻身行业前十。
然而,重型卡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并没有给长安重型卡车带来机会。在中国重汽、陕西汽车、东风等一批知名的中重型商用车企业的激烈竞争下,产品线不完善、销售网络不全面的长安重汽很难在短时间内站稳脚跟。
2009年,长安重型卡车总利润为-3981万元,年车型销量仅为
1618辆车。2010年上半年,公司利润总额仍为负,车型销量小幅增长至1766辆。在自身发展较差的情况下,合资已成为拯救长安重型卡车的必由之路。
2010年,渴望加快在中国发展的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开始与长安讨论在重型卡车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对于双方来说,快速增加市场份额是他们的共同愿望,近年来在乘用车方面的合作经验为他们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时候唯一的问题是,在美国市场不太受欢迎的福特卡车能否在中国市场“拓展地盘”?
福特的新话题
在2012年上海车展上,一向低调的福特汽车有限公司高调向媒体发布了其在中国的“1515”计划,即计划到2015年向中国推出15款新车型,将经销商网点数量翻一番,旨在寻求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些新产品将加强福特目前在细分市场中的地位。"乔·欣里奇告诉编辑,福特预计将使用各种型号在市场上竞争。这些车型将是全系列,包括小型车、中型车、高级车、SUV和MPV,这将加速福特进入此时尚未涉足的细分市场。
除了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之外,joe hinrichs的“未开发的细分市场”也可能意味着中型和重型卡车进入了商用车市场。
“重型卡车不是福特的强项。如果引入中国,可能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不够。”一位对卡车产品非常了解的资深媒体人士告诉编辑。
除了产品上的隐患,市场环境的突变也对福特进军重卡市场提出了挑战。2012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收紧,中国重卡市场从井喷逐渐回归理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供应数据,2012年4月,半挂车牵引车和不完整货车均位列商用车前茅,货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5.3%和4.16%。
“从前四个月的销售情况分析,2012年下半年中国重卡市场将面临严峻挑战,各细分市场的下滑速度都将出乎意料。”陕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公司总经理周向编辑介绍了汽车零部件网络新闻。
事实上,中国主要的重型卡车企业已经通过合资企业和引进先进技术在重型卡车市场上做出了巨大努力。福田与戴姆勒、中国重汽和曼曼联手组建合资企业。走斯太尔技术集成创新之路的陕西汽车,并没有放弃与国外合资合作的梦想。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技术和产品都不占优势的福特能否带领长安重型卡车走出亏损泥潭,将是福特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新课题。
上一篇:美国进口汽车倾销内幕
标题:再合资:长安福特首探重卡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8165.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