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荒”滋生黑市交易 专家呼吁扩大进口
本篇文章1942字,读完约5分钟
10月份以来,我国柴油短缺状况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在一些资源稀缺的地区,黑市柴油贸易正在上升。
因此,专家呼吁增加柴油进口,拓宽柴油供应渠道。从长远来看,建议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原油和成品油进口资格,保证民营企业的石油供应,鼓励市场竞争,保持市场稳定。
“柴油短缺”加剧
编辑把它贴在上海到南通的高速公路上。这时,一个加油站竖起了停止供应柴油的标志。连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都缺少柴油,柴油的短缺加剧。
中国工商联石油商会26日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柴油供应不足。中石油、中石化等主力单位对外柴油供应有限,江西、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方部分售油企业已停止批发柴油。
关于此时柴油资源短缺的解释,专家普遍认为,关键原因在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旗下的几家炼油厂集中维修,供应减少。此时正是我国农忙季节,柴油的“金九银十”需要旺季。两大因素的叠加导致了柴油的供需失衡。
作为中国成品油资源供应的主要补充渠道,近两个月来,当地民营炼油厂的开工率不断提高。东方油气网监测显示,截至10月21日,山东炼油厂整体开工率达到44.5%,而2012年8月底,山东炼油厂整体开工率仅为35.3%。
一家民营炼油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编辑,国内柴油资源此时供不应求,周边前来采购的贸易商增多,预计后期运营率还会继续上升。此外,从2011年开始山东地炼扩产快速,因此2012年地炼的柴油产出量是高于2011年的。
编辑从民营加油站了解到,很多民营加油站不能批发中石油、中石化的柴油,一些没有货源的民营加油站必须挂“柴油停供”的牌子。另外,目前不仅仅是柴油购买渠道缺乏,还有购买价格高,零售柴油亏损,私人加油站不愿意卖柴油。
据能源研究机构王喜能源监测,截至10月26日,全国0号柴油平均批发价为8432元/吨,而全国0号柴油最高零售限价为8230元/吨。也就是说,柴油批发价一直比零售价高202元/吨,比上周(10月18日)上涨了115元/吨。
“柴油短缺”已经波及到私人加油站,尤其是急需柴油的用户。与汽油不同,柴油需要刚性更大,主要用于工业、农业、渔业等领域。企业一旦因为缺油而停工,造成的损失远比车主少开几天车严重。
社论调查发现,由于柴油资源短缺,许多急需石油的用户必须另寻途径购买石油,这滋生了黑市柴油交易。黑市柴油交易往往是指柴油资源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市场,价格通常远高于国家限价。
一位石油业内人士表示,柴油供应的限制和暂停使“黑市柴油”重新出现。西南和重庆都有黑市柴油交易,其中四川、重庆和华东的黑市柴油价格达到8500 ~ 8800元/吨,远超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限价。
东方油气网分析师程锐锋表示,黑市柴油市场批发零售倒挂幅度超过400元/吨,用户通常难以接受。但一些急需石油的小终端用户,如小工厂、小项目,必须高价购买,才能维持正常运营。
专家意见
应拓宽柴油供应渠道
为什么“柴油荒”年年上演,屡防不止?
王喜能源分析师廖开顺表示,2010年冬季中国“柴油短缺”的原因是需求侧异常,各地节能减排断电导致柴油发电需求激增,导致供需失衡。但2012年“柴油荒”的出现,集中在供应方异常,主炼油厂集中维修导致供应量减少。
"增加柴油进口是补充中国资源缺口的主要渠道."中石油和中石化系统外的一家国有石油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编辑,前一段时间,许多石油公司已经开始增加柴油进口,从开始运营到正式进入市场流通渠道,需要10-20天。预计到11月初左右,中国的柴油供应将逐步恢复正常,可以缓解中国的柴油短缺。
据上述人士称,柴油的进口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否有进口配额;第二,进口是否盈利。中国大部分成品油进口配额掌握在两大集团手中。前段时间世界成品油价格低,2012年下半年中国柴油进口实行零关税,所以进口柴油理论上有利可图。中石油和中石化要多进口柴油,防范后期“柴油荒”。
对于民营石油公司来说,自身石油进口渠道不畅,使其面临断供的尴尬。在最近召开的中国工商联石油流通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多数民营石油企业代表呼吁国家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原油和成品油进口资格,确保民营企业的油源,鼓励市场竞争。
据社论调查,两大集团旗下部分成品油销售公司采取控制销量、推高价格,甚至将柴油、汽油捆绑销售给民营加油站等销售方式。其中,汽柴油捆绑销售中,企业汽油价格比市场正常汽油价格高100~200元/吨。
中国加油站价格监测网站总经理邢瑞松表示,私人加油站频繁出现的石油短缺和供应削减,很大程度上与两大集团的销售控制策略有关。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国有石油公司正在加大收购私人炼油厂的力度。这样,民营加油站的油源会更加紧张,市场垄断程度会进一步提高,民营加油站的生存环境堪忧。
标题:“柴油荒”滋生黑市交易 专家呼吁扩大进口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7661.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